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普宣教科科长李昀倩、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张可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叶晓彦、亮马河河长李霄做客2022“双奥之城·看典”北京新闻中心直播间,围绕“乘风破浪的‘治水人’”主题,畅聊绿色北京生态治理过程中的成果和变化。
官厅水库中上游、长城脚下,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1997年开始进行退耕、退牧、退渔,建立起北京第一个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年,升级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在保护区的试验区建设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2012年,经过六年的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建成北京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已提交国家重要湿地申报材料,并准备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野鸭湖,顾名思义,这里鸟类很多,尤其受雁鸭类候鸟欢迎。”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普宣教科科长李昀倩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沟岔纵横,库湾众多,广袤的湿地面积与品类繁多的动植物种类使其成为国际鸟类迁移路线“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中转站。每年9月底起,野鸭湖保护区都会迎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中转、栖息,补充体力。
在野鸭湖,还有一处专为越冬鸟类开设的“食堂”。这处“食堂”可没有档口和餐桌,放眼望去,全是玉米、高粱、黍子、大豆、荞麦等候鸟喜爱的农作物。
“成熟了也不采收,只为远道而来的鸟儿能‘吃饱喝足’。” 李昀倩说,工作人员还在“食堂”固定位置安装了红外相机,对鸟类种类、数量进行监测,目前已观察到大鸨、铁爪鹀、豆雁、银雀、角百灵、凤头百灵、蒙古百灵等近十种国家级或重点保护动物。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张可心说,小家伙们来到野鸭湖,有吃有喝有地儿住,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良性生态循环逐步建立。一旦生了病、受了伤,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也能立刻行动起来,帮助鸟儿早日康复。
野鸭湖在湿地保护、物种保护方面的故事,只是近些年北京水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北京425条河流中,很多都流经市民身边。从2017年开始,北京启动了优美河湖评定,五年来,营造出了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浓厚氛围。什么样的河湖才能称为优美河湖?评定的标准是怎样的?2021年优美河湖评定工作评委之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叶晓彦给出了答案。
叶晓彦说,优美河湖评定工作从一开始的专业化逐步向大众化转化过渡,从一开始的专业人员水质监测、专家考核,到现在的群众参与、公众投票、面向社会,让更广大的群众能够参与到优美河湖评定工作中来,对推动河湖治理保护和拓宽公众参与河湖保护建设渠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北京水环境治理的变化,叶晓彦感触颇深。
“10年前,北京城里的很多河流还会被冠以‘牛奶河’的别称,因为没有截污措施,导致生活污水直排,让河道里本就不富裕的河水混入大量污水,导致本应清澈的河水成了牛奶河。” 叶晓彦说,以萧太后河为例,经过多年治理,如今不仅河水还清、两岸环境改善,2017年还迎来了白鹭,“白鹭对水质和周边环境要求是非常高的,它们的到来说明这条曾经的臭水河已经变好了。2019年,萧太后河马家湾段入选了当年的优美河湖。”
在北京,“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越来越多,在这背后,河长功不可没。亮马河河长及朝阳公园湖长李霄说,按照河长制的工作要求,河长要巡查河道及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调度处理反馈相关问题,督促社区河长按要求进行巡查,处理河道周围的环境问题,协调指挥做好河道的亮化、绿化、美化工作。“治河难点还是在排污,最主要的还是污染源的溯源比较难。”李霄说,虽然经过雨污分流治理,很多污水都收进了管网,但仍有一些小范围小体量的污水,通过雨水管线或者废弃管线向河道排污,这些溯源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及时从根源上制止或进行相应改造。
据介绍,“双奥之城·看典”作为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一项重要的互动展示活动,自2月1日起将一直持续至2月20日。每天场地内的大屏幕都会循环播放北京城市形象图片,并组织开展访谈直播活动,以“一天一主题、一图一故事”图片加访谈形式,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借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每场访谈直播活动都将精心策划公众关心关切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设置热门热点话题,邀请有关嘉宾、从业人员,从百姓视角讲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生动故事,展示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城市形象,展现北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