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劳碌的现代人来说,“放假不工作”并不等于“可以休息好”。
春节长假,白天频繁穿梭在各种社交场中,晚上也忍不住想继续挑灯追剧打游戏......放个假,不仅社交疲惫,连睡眠也更糟了。
为了改善睡眠,很多人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但,这些方法真的有用吗?究竟怎样才能睡个好觉?
和小栗子一起来看看权威机构发布的《失眠治疗指南》和最新的研究怎么说——
1.睡前喝红酒
不推荐。
酒精在前半夜可能能帮助你快速入睡,但却会影响后半夜的睡眠质量,让你睡不久、睡不踏实,第二天更犯困。
中国、美国、欧洲等国的成人失眠诊疗指南都建议:睡前不宜喝酒[1,2,3]。
2.睡前喝热牛奶
可能有用,但不一定非得睡前喝。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说法: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帮助人体合成5-羟色胺和褪黑素,从而促进睡眠。
不过,各种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有些说有用,有些则说没效果[4,5,6]。
喝奶多的人睡眠质量好,可能跟钙有关。钙摄入不足会影响睡眠,而奶制品可是钙的最佳食物来源。
所以,牛奶也不一定非得睡前喝,平时喝够量,补足钙就能起作用。当然,对有些人来说,睡前喝奶是一种睡眠仪式,这种仪式感可能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3.吃褪黑素
适合特定人群。
褪黑素是一种用来调控生物钟的激素,它的分泌受光线影响:天黑时,分泌增多;天亮时,分泌减少。
如果你是因为倒时差、倒夜班、作息不规律等原因难以入睡,褪黑素可能有帮助。对一般人,效果可能就比较有限了。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7)》的建议是:普通褪黑素虽然有催眠作用,但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作为治疗普通成人失眠的常规用药。
除了褪黑素之外,市面上还有其他一些号称能改善睡眠的产品,比如缬草提取物、锌、GABA(γ-氨基丁酸),虽然也有一些临床证据,但也都还不是很充分。
好在它们大部分都比较安全。

那有没有什么“非药物”的助眠方法,是有临床证据支持、医生推荐使用的呢?
有,这种方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
美国睡眠医学会治疗指南就明确建议:
当条件许可时,对于患有失眠症的成年人来说,首先要提供的干预方案应该是心理/行为上的治疗。
简单说,就是改掉一些“坏”的想法和习惯,培养一些“好”的习惯和想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可以试试从以下9点入手——

这几天,
你每天几点睡,几点起的?
参考资料:
[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875581/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998379/
[3]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
[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390870/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851460/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39284/
[7]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998379/